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早期复极综合征,我们是否在小题大做?

Is Attaching Weight to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Necessary?

作者:  张萍   日期:2011/2/24 10:12:49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早在1936年,Shipley和 Hallaran对这种图形特征进行了描述,并认为是一种正常变异,而这一观点持续了近60年。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一直认为ERS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或生理性变异,无须特别地关注和处理。而近年来,一些临床证据显示ERS并不总是良性的,为此有人提出ERS需要作为一种致死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来应对,究竟该如何处理ERS?这的确值得谨慎思考。随着近期ERS相关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病例报道不断出现,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认识和应对方法,如何认清其真实面目以合理应对?面对众多ESR患者,我们是否在小题大做?

正方观点:ERS恶性潜质日趋明朗,临床处理须慎重
    统的观点认为早复极是正常心电图变异,仅发生在正常人群中,预后良好。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健康人群外,竞技性运动员以及肥厚型心肌病、前降支肌桥、脊髓损伤等患者均可出现早复极变异的心电图表现,打破了早复极变异仅出现在健康正常人群中的传统观念。这些资料使得早复极并非总是良性的这一观点初露端倪,随之,近年来有关早复极的进一步研究更加支持ERS需要作为一种致死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来处理的观点。
ERS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事件高发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ERS患者同时存在多种电学异常: ①静息时窦性心动过缓常见,发生率约为38%~89%;②一度房室阻滞在存在早复极变异的职业运动员中发生率为5%~39%,非运动员中为0.65%;③ QT间期相对延长,U波较常见。有文献报道早期复极变异人群平均QRS间期(「90±10」 ms)大于正常对照组(「80±10」 ms),QRS波终末部可见切迹,左胸导联见窄q波。
    自1984年Otto首次报道了在东南亚移民中猝死病例有早复极表现后,有关早复极与特发性室颤相关的报道逐渐增加。2000年严干新教授报道了1例29岁男性心脏性猝死幸存者。该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和胸前V4~V6 J波明显,ST段抬高,呈ERS图形。运动试验中心率加快时,J波减小,ST段回降至正常,并在心脏监护中记录到室颤发作(图1)。Boineau 报告1例健康的黑人运动员在非运动状态下发生不明原因的猝死,尸检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疾病,死亡前数月的心电图证实其存在早复极变异。2005年陈玉珍曾报道1例42岁男性因晕厥入院,诊断为ERS后出院,1个月后在家中猝死。


    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早复极人群发生特发性室颤的病例数是正常人群的6倍。另外,在特发性室颤的病例中有早复极表现的患者占15%~70%,根据这些资料,早复极患者猝死的风险高4~10倍,在35~45岁早复极相关性猝死发生率最高。另有资料显示,J波可使特发性室颤的发生率由3.4/10万增至11/10万。一组纵向研究中入选了10 864例无症状早复极患者(平均年龄「44±8」岁),随访(30±11)年,心律失常性死亡的风险在下壁导联J波振幅为0.1 mV时增加1.4倍,为0.2 mV时增加2.9倍。
    这些发现无疑使我们对ERS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震荡,ERS患者猝死屡有报道,面对这些惨痛的事件,我们不能不审慎地思考——早复极变异并非总是良性的!ERS属于正常变异、良性的心电图表现的说法是错误的,很多情况下会“暗藏杀机”,一旦时机成熟便显露恶性心律失常的“狰狞面目”。
ERS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ERS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其具备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1.早复极心肌局部复极离散度大
    在心肌的不同部位记录的动作电位显示:与正常的动作电位相比,有早复极心电图表现的心肌局部(A区)动作电位的平台期明显缩短、电位降低,与相邻的局部心肌的动作电位之间形成明显的复极电位差,这种电位变化可发生在心脏的不同部位或不同的层面(图2),表现为不均质的复极缩短,复极离散度增大,复极离散度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易形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2. J波的形成奠定了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
   早复极心电图中J波的出现和ST段抬高是最具特征性的表现。实验证明,J波变化的特征与动作电位2相初始切迹的增大密切相关,而2相切迹的离子流改变的基础就是Ito电流增强。细胞电生理的研究表明,动作电位的2相平台期初始切迹依赖于外向电流Ito,即Ito电流增强时,2相初始切迹增大,J波明显;但2相平台期初始切迹也受进入细胞内INa和ICa与IK外流相对平衡的影响,当INa和ICa.L内流减少,可造成Ito电流的相对增强。因此,Ito电流增强存在绝对增强和相对增强两种情况。
    早复极存在时,由于局部离子通道的功能发生了改变,使得心外膜Ito电流相对增强,在动作电位2相初始及复极的平台期于心外膜和心内内膜之间形成显著跨室壁电压梯度,这一电压梯度足够大时则易形成2相折返,连续的2相折返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图3)。从理论和试验证据来看,早复极的心脏具备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能否发生决定于在某种状态下Ito电流变化的强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从发生机制的角度讲, ERS、Brugada综合征和原发性室颤可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因为其J波形成和ST段改变的离子、细胞学基础相同。动物模型中,ERS的心电图特点可以转变为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他们的共同内在联系是依赖于Ito的J波,有人将三者统称为J波综合征。ERS与特发性室颤和Brugada综合征J波形成的机制完全相同,只是Ito电流的分布和变化不同,使它们的临床转归表面上有所差异。
    综上所述,ERS与心脏性猝死等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临床上必须作为一种致死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来处理。

[1]  [2]  下一页

版面编辑:沈会会  责任编辑:张衡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恶性心律失常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